革命老区福建省连城县,被誉为“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和“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全县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亦是重要的文化瑰宝。连城县自2022年成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积极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连城模式”,坚持突出村落特色,按照不同资源禀赋实施分类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连城县四堡镇是明清时期国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拥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雕版印刷遗址书坊建筑群;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始建于南宋,全村至今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风貌,被外界誉称“客家庄园”“民间故宫”……连城县树牢“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和“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理念,力争将连城打造成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全国样板”,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连城县培田古村落风貌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份,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和“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全县共有16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8个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连城县积极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连城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多举措活化利用,提升村落发展质效构筑保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连城县将保护放在首位,构建起全面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县域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规划、26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建筑风貌管控导则。秉持“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原则,打造4个示范区,串联起各个传统村落,实现连片保护与规模发展。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编制《连城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规范依据。三是坚持项目带动。近两年实施民生保障等3大工程示范项目,集中供水总户数增长4.3%,高于全县平均0.5%;热水淋浴、水冲式厕所、燃气使用户数增长2.4%;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总户数增长4.3%,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全覆盖,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古宅院里的欢宴时光
推动活化利用,激发村落活力。经过两年示范期打造,连城县传统村落活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打造活化利用发展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建筑转变为红色历史文化展馆、创作基地、研学中心等多种功能空间。打造1200平方米中国鲁班技艺传习所,传统建筑技艺工匠从2022年的 74人增至2024年的109人,增长47.3%。二是分类活化利用传统村落。把8个旅游资源良好的村落打造成旅游型村落,以“传统村落+文旅”模式实现富民兴村;把6个生态环境优良的村落建设为生态型村落,加强山水环境整体保护;其他村落则着重改善人居环境,补齐现代设施,打造生活型村落。三是示范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县活态传承3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连城非遗奇妙夜”等活动传承非遗,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先后活化利用12家特色民宿、74家客家风味农家乐、7家特色农产品贩卖铺,吸引约3000名村民和新村民就业。如培田村、芷溪村、雾阁村等通过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返乡和新村民入乡创业。
烟霭中的古村新韵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发展质效。连城县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提升传统村落发展质效。一是新设专门机构,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新设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心,其做法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可复制经验推广。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共商共建共享。以奖代补调动乡贤、村民积极性,成立15个村级理事会,打造22个“共同缔造”试点,构建“政府+乡贤(或传承人或社会力量)+村‘两委’+村民”长效保护机制。三是借力对口帮扶,打造最美村落。借助住房城乡建设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帮扶及厦门朗乡集团对培田村的保护性规划与活化利用,打造精品民宿等建筑群落。同时,获得农发行首期5亿元政策性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四是赓续历史文脉,保护非遗传承。利用“传统村落+非遗”模式,打造姑田大龙展陈馆等非遗传承场所,开展民俗活动,延续非遗传承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培田特色品牌打造培田特色文化艺术品牌。从2000年开发旅游以来,培田村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的原则,贯彻“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发展理念,以“拆、建、修、传、绿”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中国培田耕读小镇”品牌,在不改变原古建筑风貌基础上,搭建“缅怀毛主席”红色记忆陈列馆、客家婴童服饰馆、农耕农具陈列馆、粮食印记陈列馆等特色文化馆;打造培田古镇婚纱摄影基地,包括展示客家结婚习俗文化、展示婚俗物品等项目内容;打造培田村史馆,通过展陈乡愁记忆老物件、珍贵老照片、历史资料等,展示该村的人文发展和历史变迁,通过展陈培田村家风家训相关内容藏品,展示本村文明乡风。
打造培田特色综合旅游景区。
集“古村保护、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生活旅居”四大功能为一体,围绕“耕读文化”主题,打造综合性特色古村旅游,平衡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实现中国明清客家文化第一村、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发展目标,建设集当地文化、美食、工艺品、土特产、特色客栈民宿等为一体的客家民俗文化街,对沿街外立面进行改造和保护利用;对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引进一批有经验实力的企业进行民宿升级,打造明清小镇体验民俗民宿;打造集农业种植、田园观赏、科普研学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开展各类研学活动,丰富产品供给,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容膝居
培育党建品牌,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开展“红领培田·耕读传家”党建品牌创建,创新推行“345”景区党建工作法。围绕景区发展要素,实施“五项景区党建工作机制”,确保景区高效运行,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文化内涵,串联南山书院、容膝居、永旭堂等文化传承载体,打造综合型党员服务驿站,形成“古民居旁”“万安桥下说事”等红土初心讲堂品牌,在古村内宣传党的新思想。2021年培田村被列为市级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打造培田禁毒馆,分设展示区、文化区、活动区,展示禁毒法律条款、案例及仿真毒品模型,宣传培田禁毒文化。
十番音乐
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培田村宜居宜游环境。紧扣乡村旅游发展主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一革命四行动”,持续推进培田村“两治一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好拆后利用工作,部分空地规划节点建设,部分种上蔬菜等并围上竹篱笆,有效改善周边环境。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打造良好旅游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和居民对传统村落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协调好与居民、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保证培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为游客提供安全、稳定、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圣旨牌坊
多方面整合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培田传统村落长远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社会化投资和多元化融资是资本积累来源的重要途径。可鼓励个人、乡村、县域投资,吸收外资,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农户实行一些优惠,如优先安排从事乡村旅游项目的贷款等,并协调好当地居民、外来投资者和当地政府的利益,达到多方多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形成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旅游市场机制。
千米古街一景
加强景点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规模效益。培田村传统村落与冠豸山地处连城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比较分散,而且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大大降低了连城县旅游的竞争力。培田传统村落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知名度较低,而冠豸山的开发已经较成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参观游览。可设置培田传统村落游和冠豸山游相结合的旅游线路,打造连城自然风光与客家古建筑民俗文化游的新旅游品牌,形成合力,整体促销、联合促销。这条线路不仅有利于提高培田传统村落的知名度,还可以让游客在欣赏冠豸山优美自然风光时,体验明清古建筑文化与客家人独特的民俗风情,有利于提高游客的整体满意度,提升回头率,从而形成新的旅游品牌,大大提升连城县的旅游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