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福建省连城县,被誉为“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和“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全县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亦是重要的文化瑰宝。连城县自2022年成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积极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连城模式”,坚持突出村落特色,按照不同资源禀赋实施分类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连城县四堡镇是明清时期国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拥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雕版印刷遗址书坊建筑群;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始建于南宋,全村至今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风貌,被外界誉称“客家庄园”“民间故宫”……

连城县树牢“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和“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理念,力争将连城打造成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全国样板”,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图片


四堡雕版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不断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承古开今、守正求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连城县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连城县是非遗大县。目前,连城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项、省级9项、市级27项、县级28项。连城县有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85人,其中国家级1人(李贞煜)、省级10人、市级33人、县级141人。

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连城拳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龙岩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0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实施《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吹响了龙岩市全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号角。



四堡锡器技艺传承人  马思明


抓规划,提升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科学性

连城县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扎实抓好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整体保护各项工作,充分激发新时代客家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加快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连城县客家文化区域性整体性保护,已编制《连城县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宣和镇、四堡镇等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以及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客家元宵节庆、雕版印刷技艺、连城拳、连城宣纸制作工艺、四堡锡器制作技艺、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等13个规划文本。

抓设施,推进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体验展示馆、传承体验中心、传承人工作室、工艺大师工作室建设。一是做好“一馆三中心”提升改造工作。2023 年完成连城县非遗综合展示馆的提升改造建设。同时,完成了规范连城拳传承体验中心、连城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四堡镇民俗风情文化馆的建设。连城拳传承体验中心、连城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已被认定为龙岩市第一批非遗传承体验中心。2023年4月,姑田镇建立了连史纸制作工艺展陈馆,截至目前接待近4万人。2024年2月罗坊乡建立了连城县罗坊乡国家级非遗走古事展厅。二是完成了李明卿、李贞煜、林武河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建设。三是完成了闽西客家木偶戏杨滴萍、芷溪花灯黄世平、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传习林云功工作室选址工作及提升改造设计建设。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保护资金支持,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行资助或投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连城璧洲花灯文化节现场


抓整合,提升非遗建设的持续性

持续提升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级别。一是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申报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提线木偶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连城舞青狮、连城兰花培植技艺、客家“九厅十八井”建设营造技艺、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头凤尾枫斗制作技艺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了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元宵节庆(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代表性传承人黄世平、连城拳代表性传承人黄林、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华强3人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连城拳代表性传承人林金才、李庆豪等10人成功申报被确定为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新增连城米酒制作技艺、林氏痔疮疗法两项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二是建立完善非遗传承四级目录体系。按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传承人群“五位一体”要求,目前正在建立四级目录数据库。


连城木偶戏



抓人才,非遗抢救性保护和人才培养并举

做好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采用图文、影像等数字化形式,对急需抢救性保护项目四堡服饰、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客家廊桥营造技艺、吊制族谱图制作技艺等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记录,进行有效的保护。对李贞煜、李明卿、马恩明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制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客家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师带徒”“以老带新”培养人才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非遗项目新传承人。加强非遗后继人才培养。如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马力授徒3人;连城宣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授徒3人;芷溪花灯传承人黄世平授徒3人;闽西客家木偶戏传承人李庆梅授徒10人;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华强授徒4人等。建设非遗传承人网群。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连城县非遗传承人的网群,以便互相交流信息,探讨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和宣传,加强传承人的队伍建设。组织加入协会。积极组织连城县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加入市非遗保护协会。开展非遗培训,提升保护能力。2023年、2024年举办了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培训班,400余人参加培训。



罗坊走古事



抓活动,促进非遗传承保护

组织非遗“四进”活动。加强“非遗”传承宣传保护,以开展“非遗”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为抓手,通过新兴媒体宣传,结合展示展演、体验、讲座等多形式系列活动,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组织了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客家木偶戏、雕版印刷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东街、栗园等社区,每年50余场,走进曲溪乡、培田村、隔川镇等乡村每年30余场,走进冠豸山景区、培田古村落等景区每年10余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组织连城拳、连城宣纸制作工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客家提线木偶戏、雕版印刷技艺、元宵节庆(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进隔川中小学、慈济幼儿园、实小、冠豸小学、文新中学、职中、姑田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每年100余场,让学生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结合非遗日,开展系列活动。每年结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日主题开展非遗日系列宣传展演活动。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的展示形式,让群众享非遗文化、购非遗好物。近年来,组织了非遗购物节,推出了连城宣纸、连城地瓜干、连城兰花、藤编、米酒等7项非遗产品在阿里巴巴、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在龙岩市龙津湖组织参加了客家非遗奇妙夜,活动参与人数达160余人,非遗集市销售额达4万元。吸引10万余名群众到现场观看非遗表演、体验非遗项目、品尝非遗美食。通过文旅连城、连城县文化馆等公众号和视频号进行宣传,有近3000人进行阅读转载。二是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活动。打造非遗奇妙夜活动品牌,结合重大节日举办非遗奇妙夜活动;开展“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连城县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展演、“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千年文化”图片展、“连城遗韵 隽永传承”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活动;创作排练了《山之韵》非遗一台戏等。


积极开展非遗学校教育活动。雕版印刷技艺、连城拳、闽西客家木偶戏等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校本课程。现在已有8所学校将连城拳列入校本课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林、林金才定期每周分别在连城县隔川中心小学、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林坊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教育活动。雕版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力每周三在四堡中心小学、四堡中学传授雕版制作技艺知识及技能;连城宣纸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邓金坤定期在姑田中学、姑田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闽西客家木偶戏列入连城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自2010年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庆梅在连城县实验小学担任校本课程教师,每周一期开展“快乐50分钟”及周六延时服务课,指导的木偶课本剧《西门豹》《沉香救母》分别荣获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首届“丹桂奖”三等奖;人偶新唱《莲韵》获省第二届“丹桂奖”、“龙岩市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普及非遗知识,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抓形式,推动文旅融合焕发非遗新活力

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将“非遗+旅游”“非遗+巡演”“非遗+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推动文旅融合焕发非遗新活力。一是组织非遗进景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展非遗展演、非遗体验等互动活动进景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结合非遗综合展示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打造“给我一日,还你千年”客家连城“非遗文化”体验之旅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有效传播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连城非遗奇妙夜”依托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将连城本地非遗民俗项目姑田游大龙、璧洲游灯笼等与外地非遗相结合,举办大型非遗民俗巡游活动,配以非遗技艺和非遗美食体验集市,致力于打造沉浸式体验现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进一步释放连城县文旅市场消费潜能。活动期间吸引游客10万+,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5.3%和 40.6%。二是非遗+巡演。编排的闽西客家木偶戏《苏区小英雄》在景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巡演了60余场。三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项目相关企业连城县福农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连城美玉堂连史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激励性产业项目,带动200余户建卡立档贫困户增收,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连城连史纸非遗工坊“连城连史纸:绘制乡村振兴精彩画卷”荣获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舞青狮






抓媒介,采取多元化宣传方式

运用新兴媒体,借助全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形式提升非遗多元化宣传水平。一是非遗触网,在“云上”焕发生机。开设“非遗过大年”“非遗‘豸’连城”“非遗文化”等栏目,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目前,“非遗‘豸’连城”已连载了20期。2018年,拍摄首部展现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魅力的电视宣传片《前世之宝 后世宝之——四堡雕版记忆》,获福建省第八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二是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制定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年度计划,以文化惠民演出为抓手,结合街头文化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提升连城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形成民众自觉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三是编排宣传短剧。新冠疫情期间,编排10余个木偶防疫宣传短剧。其中,提线木偶戏抗疫短视频作品《万众一心战疫情》在福建省第二届非遗短视频作品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木偶防疫宣传短剧荣获“优秀奖”。四是为提升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宣传氛围,制定宣传方案。围绕宣传方案通过电视、报刊、公益广告、宣传栏、广告牌等大众媒体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报道,形成持续性的宣传热潮,不断提升社会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来源:冠豸山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