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耕读传
——“福建民居第一村”连城培田古民居探访记
古色龙岩,人文厚重;冠豸山下,价值连城。
位于连城县冠豸山南脉的宣和镇,藏着一座拥有8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30余幢高堂华屋错落分布,21座古祠、6个书院点缀其间,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完整保留着明清风貌,被誉为“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
培田古民居全貌
这就是培田古民居,其“九厅十八井”建筑风格,与福建土楼、广东梅州围龙屋并称为客家民居建筑“三大瑰宝”,享誉海内外。它不仅是一座活着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更是一方承载着“耕读传家”传统的文化热土。
近日,记者踏上这片土地,探寻千年培田的古韵今风,解锁其鲜为人知的匠心营造密码,领悟其深厚的客家人文内涵与家风家训故事。
匠心营造
筑就“民间故宫”美誉
大美培田,山水环绕,如诗如画。“三横五纵”的村落布局、风格独特的客家古民居彰显匠心。
村落始于宋元,吴姓先祖自浙江南迁至此而成。走进村落,一条古街贯通南北,两侧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木刻窗雕的古民居鳞次栉比;骑楼、吊脚楼、走马楼,口字形、日字形、田字形……古民居形态各异。
大夫第“九厅十八井”风格
当地八旬老村民、培田村保护开发研究会顾问、培田小学原校长吴美熙介绍,为共同抵御外扰,先祖们聚族而居,建成了“九厅十八井”风格的宅院。他解释,“九厅十八井”并非实指,而是先民以民间寓意吉祥的数字“九”和“十八”来形容民居厅堂、天井、院落众多的建筑特色。
这些民居兼具徽派建筑风骨,融入江南园林之柔美、江浙柱石之阳刚,兼纳北方庭院形制与适应南方气候设计,享有“民间故宫”的美誉。村中“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典型代表,占地面积均超6900平方米,规模宏大。
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与附房分离。厅与厅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阻隔,形成聚而不乱的家族单元,两侧厢房还可随家族发展扩建。“这种连同子孙发展、人文伦理都纳入规划的建筑哲学,正是当地‘耕读传家’文化的空间表达。”吴美熙说。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高级工程师、连城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心负责人黄登祥表示, “九厅十八井”如同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既是研究明清客家民居布局、结构与工艺的活化石,也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源头活水。凭借规模宏伟、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培田古民居已成为集文化旅游、设计启迪、教育传承于一体的重要文化遗产。
数百年风雨沧桑,民居风貌如初,其匠心深藏于细节中:
一榫一卯,筑就抗震传奇。民居采用穿斗抬梁框架,全栋无一钉,仅靠榫卯咬合。黄登祥说,此结构如弹性网络,能有效分散地震荷载。村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大夫第”历经十余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成就了“墙倒屋不塌”的奇迹。
古民居内部雕梁画栋
一砖一石,彰显取材智慧。建造选材以当地杉松竹木、卵石河沙和黄泥为主,源于自然,又可重复利用。外墙采用青砖空斗立砖,双层丁砌,中间填充鹅卵石,兼具减重、防潮、隔热、防震功效;地面采用“三合土”,以沙子、黄泥、石灰掺入少量红糖、糯米夯实而成,平整光滑、坚固耐久。
一陂一圳,暗藏生态水系。村内三陂引水,三圳通衢,水系如网。天井设计“四水归堂”,可调节微气候,夏日引风除燥,冬日聚阳取暖;其内部水系兼具消防、净化功能,堪称古代生态工程典范。
民居内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采光、通风、排水等设计获众多专家肯定。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秋香曾著书对培田“九厅十八井”建筑通透性给予高度评价。
崇文重教
薪火相传民风淳
耕读培田,书香氤氲,人文璀璨。它不仅以建筑闻名,更因深厚的“耕读文化”而名扬四海。
村口,“恩荣”石牌坊巍然屹立。经考证,这是清代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将军吴拔祯所建的忠正牌坊。
“恩荣”石牌坊
培田,因“以田养子孙,以教培后代”的初心得名,蕴含当地耕读为本的教育文化。“正如这座牌坊所见证的彼时培田的荣耀,一代代培田人通过建书院、延名师、修书楼、重文学、训子弟、传耕读、助教育、购试馆、励进步等多种形式,将崇文重教的‘耕读传家’文化传承至今。”连城县党史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元杰说。
“清白传家、诗书继世”,从明清起,培田人就把尊师重教列为村规民约第一条。昔日的培田,书院林立、学堂满街,曾有“十户一书院”的盛况。
其中,南山书院最负盛名,是明清时期长汀、连城乃至闽西一带的办学典范,被誉为“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仅明清时,此书院便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清朝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曾题匾“渤水蜚英”,赞誉其成就。
培田“耕读传家”稻田艺术字样
漫步青石古巷,“耕读”精神亦深深烙印在民居建筑中。村中,“大夫第”门楼门联石刻“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门外有山堪架笔,庭中无处不堆书”,直抒屋主“耕读传家”的志向;吴家大院前厅悬挂“文魁”题匾,见证培田人重文好墨、推崇书院文化;容膝居内,专供女性学习礼仪和女红的道具保存完好。明清时期,培田还建立了省城宣和试馆助学制度。
“敬祖宗、孝父母、勉读书”,民居内随处可见的家训楹联匾额,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后世子孙,劝勉他们勤劳耕作、读书上进。“‘耕读文化’,不仅塑造了民风淳朴的村落,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彰显传统耕读在当代的延续意义。” 吴美熙说。
民居内楹联匾额随处可见
如今,新时代的培田人,将“耕读传家”理念融入血脉、付诸行动。古老的南山书院依旧书声琅琅,成为“耕读文化”研学的核心场所。村民主动担任导游与导师,在此讲述家族历史,传授传统技艺,在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同时,实现了从“被传承者”到“主动传承者”的角色转变。
这一上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统,也使得新时期的培田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1500人规模的培田村,已培养出博士、硕士、工程师、教授等各类人才500余人。
除“耕读文化”外,培田古民居还承载着建筑文化、自治文化等包罗万象的文化。曾承担其保护与开发规划工作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评价:培田作为一个古村落,其建筑布局、结构与装饰艺术之精湛,蕴含文化积淀之深厚,为国内罕见。
在“衍庆堂”等古祠的墙壁上,临摹南宋理学家朱熹字迹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依旧历历在目。吴美熙介绍,这既是儒家的社会规范,更是用以教化子孙后代心存正气、彰显乡风的重要载体。
上导于风,下成于俗。从《家训十六则》到《家法十条》《族规十则》,再到《公益社章程》,培田人不断修立、完善家训族规,兴养立教,使善行忠义之心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活态传承
千年古村焕新姿
千年培田,古建匠艺,承继焕新。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近年来,在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通过古建“活”用、文化“活”现、业态“活”跃、乡风“活”润等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举措,培田古村不断焕发出与时俱新的姿态。
在村口,面山临水的旧粮站,被返乡青年创业团队改造成培田美术馆。馆内众创空间、沙龙区域、茶室、酒水吧等休闲空间内,既有乡村纸扎龙灯、米酒酿造等传统技艺展示,还有油画写生、艺术品展览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态。
“借助古村特有文旅和艺术创作资源,美术馆的建设更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也提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美术馆负责人项惠斌介绍,去年7月开馆以来,已举办40多场活动,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培田美术馆一角
不仅如此,在村中,通过古建改造而成的耕读传家陈列馆、农耕农具陈列馆、粮食印记陈列馆、客家婴童服饰馆等一系列特色展馆,生动具象地展示着培田深厚的文化积淀。
八百年工艺传承,数十代匠人守护。在培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传承着客家民居“九厅十八井”传统营造技艺,热衷于保护古村建筑,以匠心守护千百年传统建筑技艺,赓续文化血脉,推动古民居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生。
非遗传承人在培田新建的“九厅十八井”建筑“似续堂”
注重物质空间活化的同时,培田村致力于精神家园的构建。通过定期举办“家风家训讲座”“耕读文化兴万家”等活动,复兴尊师重教、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文明乡风。每年举办的“春耕节”“秋收节”“状元祭”等民俗活动,既是文化盛宴,也是生动课堂,当地后生们在“状元祭”中体验开笔礼、状元游街等仪式,激发勤学上进之心。这些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使得培田的“耕读”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化风成俗的生活实践。
以文兴村,各级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国家文保单位重点维修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协同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让古村面貌焕然一新;深化“农文旅融合”,推动古民居保护与农业、林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以旅养保、以保促兴”;外出务工的青年,看到家乡的变化纷纷返乡创业,将祖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在千米古街上开设商铺,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28家、农家乐72家,昔日静谧的古村充满了创业的活力。
如今的培田,一步一景,尽显“画里村庄”魅力。“这里生态好,文化根脉发达,手机随手一拍,都是一幅极具客家风情的山水画。”来自广东的游客华丽在培田古民居“最美转角”处打卡时称赞道。
得益于有效保护开发,培田古民居屡获殊荣,先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村镇”。2024年,培田村接待游客75.47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9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至248万元。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保护传统村落没有“终点站”。未来,市、县、乡将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推动传统建筑技艺数字化传承,建设客家建筑文化体验馆、农耕生活体验区,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举措,进一步实现培田古民居“留形、留神、留人”的可持续保护目标。同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统筹推动全市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示范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手记
千年古村,不止于古。培田古民居不仅建筑风格独特,保存较好,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至今仍延续着“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文化血脉,使建筑不止于躯壳,更承载着活态流淌的乡土文脉。为让古民居更好地“活”在当下,我们应探索保护与利用更加协调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活化利用和科学规划,兼顾历史保护与功能优化,让古民居不断焕发新生,打造文化遗产创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典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