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闽西新闻网     作者:赵伟 黄水林 李绍炜  

近日,记者来到连城县姑田镇连史纸古法造纸作坊“美玉堂”,领略传承400年、令人叫绝的手工造纸术,品味独具客家文化气息的纸上乡愁。

400年前,连城姑田一带遍布造纸厂,产出的连史纸更是全国五大宣纸之一。清嘉庆年间,连史纸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还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南洋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大宗出口商品,姑田人因此获益颇丰,当地素有“金姑田”之称。

400年后,“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中丝绸”民间国宝

在美玉堂,邓金坤向我们“炫耀”他的传家宝:一张产于清嘉庆年间的连史纸,它虽历经近200年,除了边缘泛黄,却还是洁白,且质感柔滑,薄韧整洁。

邓金坤说,“连史纸”的叫法,在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编纂的《连城县志》中就有记载,是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名称的史料。“自从连史纸问世后,就名重艺林,为世人所珍爱,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因其独特的品质,被誉为‘纸中丝绸’,不少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连史纸制作,就连朝廷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官府榜文用纸,都采用连史纸。”

邓金坤还将连史纸送往权威机构检测,检测结果证实连史纸白度变化值为2.8%,大大优于国家宣纸变化值5%的标准,连史纸作为修复古籍及档案、印刷经本、拓印印谱的珍贵纸品一时名声大噪,吸引了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杭州西冷印社与“美玉堂”合作建立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成为西冷印社在国内建立的首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

“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在明清时期,连史纸代表中国竹纸生产技术最高水平,被称作“民间国宝”。

“连城纸贵”铸就辉煌

明清时期,连城纸业发达。鼎盛时期曾有1000余户手工纸号,工人一万多人,年产纸6万多担。清顺治年间,连史纸饮誉京华。前年,邓金坤等人在姑田镇上堡村牛栏桥碾米厂水渠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型花岗岩石碑。石碑高2.1米、宽0.8米、厚0.16米、重约600公斤。用铲车将石碑翻转,发现石碑朝下的一面刻满了文字,仔细看完竟是一篇清咸丰十一年的 《福峰纸纲》碑文。字迹清晰可辨,内容大意是统一连史纸生产和销售条约,参议者有广东客商10人,当地业界人士50人和纸号24家,并规定凡福建、江西和广东客商一律遵守条约。纸纲石碑的发现,说明当年的连史纸,深受商贾喜欢,是个热门行业。直到民国初期,连史纸业还有纸庄商号50多家。

“百年字号”执著传承

“连史纸的没落,主要是现在市场需求减少,加上书画篆刻及古籍修复是小众需求,销量有限。”邓金坤说,他的祖上经营的百年纸号“美玉堂”始于1897年,传到其父时差点沦陷。

近年来,为了让连史纸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邓金坤为连史纸申请国家专利,还利用微博、淘宝等网络营销模式销售连史纸,让连史纸销售日渐起色。令人欣喜的是,连史纸作为连城“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符号受到重视,有关部门将支持邓金坤投资600万元建设“连史纸文化博览园”,打造集连史纸生产、文化展示、技术研究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基地,让更多人领略传承四百年的原始造纸技艺的独特魅力,使这一传统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当务之急,是尽快把“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在保留其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改进原有工艺中一些较为繁琐的工序,减轻劳动强度,让学习者能更快地掌握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质量,再创连史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