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泉十日》集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深入挖掘历史文献价值,全片生动阐述了“新泉整训”开创我党我军历史上政治、军事整训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先河的历史来龙去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古田会议召开95周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新古田会议”召开10周年。在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时间点上,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共连城县委联合出品的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生动感人的历史细节,全景再现了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撤出井冈山,辗转赣南、闽西进行革命斗争,直至“新泉整训”及古田会议胜利召开的全过程。
《新泉十日》集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深入挖掘历史文献价值,全片生动阐述了“新泉整训”开创我党我军历史上政治、军事整训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先河的历史来龙去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卫庶表示,观看片子,犹如正在上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军史课和政治思想课,《新泉十日》堪称一部党和军队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一切问题由党来决定,一切决定要经过支部,一切行动要归于党。
1
全面挖掘与展现福建的红色历史
全景再现“新泉整训”,深入阐释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钟健英表示,由此可见,军队建设的这一根本原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从发端、奠基到定型的发展过程。
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而以这三个立足点所串起的是整个链条,链条又是由诸多如新泉整训这样的事件连接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可以说新泉整训是建军原则在古田会议定型的重要一环,这正是研究和宣传新泉整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必要深化研究、扩大宣传。
钟健英表示,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以新泉整训为焦点,发散式地反映了1929年红四军从井冈山到古田会议的非凡历程,生动且具有说服力地回答了“历史为什么让毛泽东、朱德选择这一小镇开展一场政治和军事整训”,这一对中国革命有深远影响的问题。这是一部视角独特有历史深度且具有现实冲击力的好片。
《新泉十日》紧扣重大历史节点谋篇布局,在历史的主线上把宏大叙事与重点阐释相结合,着重展现事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该片呈现了1929年在福建新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对党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红四军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倾向得到了有效扭转,广大指战员增强了对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鉴别能力,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纪录片对于全面挖掘与展现福建的红色历史、提炼红色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韩飞表示,新泉整训是毛泽东“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思想的重要阶段,《新泉十日》从第三集后半开始提到整训,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地回顾与说明。《新泉十日》的出现填补了这方面的历史文献片的空白,该片在省级卫视和新媒体平台的推出也促进了这一革命事件的大众化传播。
2
政论情怀,求实创新,深入细节
以真实史实、故事表达、生动画面增强感染力
《新泉十日》将宏大叙事与重点阐释结合,既概括性地呈现了历史的基本走向,又准确地突出了重大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使广大观众对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从而加深对党的认识与了解。
在开放多元的大众文化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叙事视角、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段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为了实现“政论情怀、故事表达”,该片通过影像、文字、艺术的方式呈现,特邀著名“长征”画家沈尧伊担任艺术设计,创作了50幅油画连环画作品,并通过AI技术对画作内容进行分层处理,实现了静态画面的立体化、动态化编辑,生动再现了红军从井冈山到古田的辉煌历程。该片画面语言生动丰富,艺术感强,极大地增强了专题片的历史代入感。
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吴鼎铭看来,在本片中,这些画作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还原历史场景,弥补文献空白,并让原本碎片化的历史资料得以串联在一起,实现历史叙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其二是有效提升了节目的艺术审美价值,让观众得以享受顶级画家的精美画作,增加观众的艺术体验;其三是丰富了纪录片的视觉表现风格,调整叙事节奏,让四集纪录片的叙事张弛有度,提升观感体验。
史实的权威性和多样性,是这部专题片的一大看点。该片采用了大量一手档案、文件原文、原声录音、影像原件和采访录像等珍贵史料,既保证了史料的权威性,又兼顾史料的多样性。
《新泉十日》以大众通俗易懂的故事化讲述,每集选取极具戏剧冲突的历史事件展开,以众多权威的采访实录、大规模的外景拍摄、重要文献深入挖掘夯实了这部文献纪录片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大量引用亲历这段历史的红军指战员写下的回忆录,从而为观众呈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比如为真实展现重大历史事件,《新泉十日》主创团队辗转福建龙岩、长汀,江西南昌、瑞金、井冈山等地拍摄取景,创作团队寻访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遗存,收集并挖掘相关的历史档案、影像资料、人物传记,通过情景再现、人物叙事、史料揭秘等方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一时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泉整训”实现自我革新,溯源了“新泉整训”对我政治军事建设的影响。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表示,纪录片《新泉十日》以人带史、以史写人,通过深耕历史细节中的英雄群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光辉形象。不仅将镜头聚焦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新泉整训”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人物,还生动的讲述了伍若兰等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
由此来看,《新泉十日》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人带史,以史写人,雕刻出我党历史深处的如烟往事,而“以人带史”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宏大主题的表达具有了记忆点和可看性。
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像档案。《新泉十日》在记录革命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反映和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创作者的眼界决定了文献纪录片的价值,另一方面,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也影响着文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新泉十日》在真实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和艺术的有机结合,既有历史的理性,也有历史深度与时代高度。转自:连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