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源远流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皇家大型庆典宫廷音乐,因演奏时使用丝、竹、革、木、金等制作的十件乐器而得名。其乐曲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情趣,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十番音乐对于培田村的妇女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阳春白雪”。“我以前从没有学过乐器,要是参加专业的乐器培训,那学费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在我们这个小村子里,根本找不到专业的乐器老师。想自学吧,又完全摸不着门道,真的是有心无力 。”培田村妇女春梅姐的心声,道出了培田众多女性对学习十番音乐的渴望与无奈。

为了让这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里生根发芽,春梅姐鼓起勇气,找到镇政府,诚恳地请求政府帮忙向外寻求专业的老师为她们指导授课。


       镇党委、政府及妇联高度重视春梅姐的诉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2023年6月8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客家妇女十番音乐公益培训课在培田村正式开课,十番音乐省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连城十番音乐会长林武河亲自为30余名妇女进行授课。云锣、笛子、椰胡、琵琶等各类乐器摆满教室,为她们打开了十番音乐的大门。

  

     自此,培田村的女子们踏上了艰苦的学艺之路。她们白天忙农活、操持家务,一有空就拿起乐器练习指法、熟悉曲谱,跟着老师刻苦练习。从最初对乐器的陌生,到逐渐掌握基本指法;从手忙脚乱地合奏,到配合默契地演奏出和谐旋律,背后是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

 
     随着演奏水平的不断提升,培田村女子十番乐队开始积极参加民间的各种活动。村里的游龙、游灯活动,女子十番乐队的演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激昂的鼓点、悠扬的丝竹声相互交织,与热闹的民俗场景相得益彰。在周边城镇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她们也频频受邀参加,用灵动的音符将这份古老的音乐传递给更多人。



       2023年9月20日,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传习点在培田村挂牌成立。十番音乐国家级传承人李贞煜、省级传承人林武河、宣和镇党委书记黄巧琳和培田村女子十番乐队成员等共同参与了揭牌仪式。传习点的成立,既是对培田女子十番乐队努力付出的高度认可,也为十番音乐的传承、创作与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清光绪年间,培田村便设立了女子学堂“容膝居”,体现了当时对妇女修养提升的重视。而现在,嫁入培田的媳妇们在“容膝居”的文化熏陶下,组成一支女子乐团,从零开始研习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延续着培田村的文化传承。丝竹声声,风月无边,这或许也是“读”的一部分。



     如今,培田女子十番乐队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每一轮演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每一次进步,无不凝聚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传承的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她们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情,为培田村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跟读传家 民间故宫